新闻分类
--暂无发布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
番茄红素的功能简介以及应用
日期:2020-12-30

番茄红素的功能简介以及应用


01
PART
简 介

番茄红素是植物中所含的一种天然色素,是迄今为止自然界中被发现的最强抗氧化剂之一。主要存在于茄科植物西红柿的成熟果实中。它是目前自然界中被发现的最强抗氧化剂。科学证明,人体内的单线态氧和氧自由基是侵害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罪魁祸首。番茄红素清除自由基的功效远胜于其他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其淬灭单线态氧速率常数是维生素E的100倍。它可以有效防治因衰老,免疫力下降引起的各种疾病。 


番茄红素广泛存在于谷中植物果实或其他组织中,其中果实中的含量最高,常见的番茄、胡萝卜、西瓜、柿子、甘蓝以及红色的橄榄油中均含有丰富的番茄红素。


工业上主要有利用番茄和秋橄榄来提取生产番茄红素产品。人体不能自身合成番茄红素,只能通过进食蔬菜水果来摄取。而番茄红素在人体分布很广,很多器官组织中都能见到番茄红素的影子,可见番茄红素对人体的意义重大。


番茄红素是脂溶性色素,一般可直接采用溶剂提取法。另外还有超临界CO2萃取法、HPLC法、酶法、微生物发酵、直接粉碎提取法。其中超临界CO2萃取法克服了溶剂法质量差、溶剂残留、纯度低、毒性大、污染大的缺点。


除了以上利用番茄作原料的方式,其中利用藻类菌类酵母发酵的方式制备番茄红素,目前有富含番茄红素的红色细菌;利用霉菌发酵方式,日本有专利介绍了利用番茄皮自身酶反应来提取或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


在微碱条件下,使番茄皮中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反应,分解果胶和纤维素,使得番茄红素的蛋白质复合物从细胞中溶出,从而得到水分散性色素。


02
PART
功 效
2.1 降血脂血压:
为了探究番茄红素对血脂的影响效果,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多项动物和人群试验研究。澳大利亚科学家收集了国际上12项番茄红素对血脂、血压影响的人群研究资料分析发现,人体补充番茄红素能够抑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产物的形成,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对血脂和血压的控制起到积极作用。美国心脏协会年会上宣布的剑桥大学一项研究发现,科学家最新研制出的人工番茄红素 Ateronon 在改善血管弹性和降低血管硬化方面具有独特功效。

2.2 抗氧化作用:
番茄红素可以最有效地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保持细胞正常代谢,预防衰老。被冠以“藏在西红柿里的黄金”之美称,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添加剂委员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A类营养素。美国杜克医学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总结了国际上关于番茄红素增强人体抗氧化能力的相关人群研究后指出,长期补充番茄红素(25~30mg/d)能够增强抗氧化水平,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2.3 保护前列腺:

男性中,番茄红素主要分布在睾丸、前列隙、肾上腺、肝脏等组织,可帮助预防及改善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等泌尿系统疾病,并有助于提高男性精子质量,降低不育风险。一项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类胡萝卜素与前列腺癌有一定的关系,在类胡萝卜素的研究中,只有番茄红素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男性每天在饮食中服用最大剂量的番茄红素(每天6.5毫克以上)与服用最少者相比,可以使前列腺癌发生的危险减少21%。番茄红素的化学结构与前列腺肥大药物非那甾胺十分相似,这可能是番茄红素降低前列腺肥大的机理所在。

2.4 保护皮肤:

紫外线过量照射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产生红斑加速皱纹、色斑形成,甚至引发皮肤癌。其原因是紫外线会催生皮肤中单线态氧和自由基,番茄红素能有效粹灭皮肤中单线态氧并与自由基结合,保护皮肤组织免受破坏, 对老年色斑也有明显的褪色作用。

2.5 保护神经系统:

大脑是氧消耗量很大的器官,过多的活性氧以及氧化应激会导致很多神经系统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等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它们的主要发病机制。番茄红素可以通过相关途径减缓神经损伤,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证实,长期摄入富含番茄红素的食品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和记忆能力,番茄红素具有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或发展的作用。

2.6 预防和辅助抗癌作用:

番茄红素作为抗氧化剂,可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蛋白和DNA受到氧化破坏,从而预防癌症的发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医学专家首先报道了番茄红素具有辅助抗癌作用。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番茄红素能帮助老年女性远离肾癌的威胁。研究表明,番茄红素对消化道癌、宫颈癌、乳腺癌、皮肤癌、膀胱癌等均有一定的辅助抑制作用。

2.7 解酒:

番茄红素还具有极强的解酒作用。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是氧化还原反应,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平时服用番茄红素,可以增加酒量;喝酒前服用,解酒效果显著,可以减轻酒精对肝脏的损伤;而醉酒后服用,可以减轻头痛、呕吐等醉酒症状。  
03
PART
吸收过程

番茄红素在人体内的吸收过程主要经历3个阶段,包括从食品基质的释放、溶入脂肪颗粒和胶束化。

在口腔和胃消化阶段,主要是通过咀嚼、酶消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和少量的脂肪(小于10%)促进番茄红素和脂肪的释放,释放的番茄红素溶解于脂肪颗粒,并通过胃部的蠕动形成乳化油脂。

进入十二指肠后,由于胆盐的作用,乳化油脂颗粒减小,脂肪被脂肪酶所消化,番茄红素被释放出来。

释放的番茄红素、胆盐和消化形成的胆固醇会形成胶束化颗粒。

研究表明,长链的甘油三酯比中链和短链的甘油三酯更能有效地促进胶束颗粒的形成,胶束化的番茄红素才能结合运输蛋白SR-B1被小肠上皮细胞所吸收,从而被人体所利用。番茄红素从色质体中的释放、番茄红素依赖于脂肪的乳化和胶束化的形成是番茄红素生物利用度的重要限制性因素。

因此,能够提高番茄红素吸收阶段效率的因素,均能够促进番茄红素的生物利用度的提高。


3.1 影响番茄红素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生物活性成分的营养价值取决于其生物利用度,即离开食物基质穿过肠道屏障到达靶向细胞的比例。番茄红素的性质和存在状态、食物基质、番茄红素与其他营养成分的相互作用、肠道健康等能够影响番茄红素的生物吸收,因此均对番茄红素的生物利用度有重要影响。

3.2 番茄红素种类:

番茄红素具有11个共轭双键和2个非共轭双键,这种共轭双键的结构使番茄红素可以产生多种类型的顺反异构体。

在天然果蔬中,90%以上的番茄红素是以全反式构型存在,而在人体的组织和血清中,只存在顺式的番茄红素,其中5-顺式、9-顺式、13-顺式和15-顺式番茄红素约占番茄红素总量的50%。

研究表明,顺式番茄红素的极性较强,不易结晶,更易溶于胶束被人体吸收和利用,且与反式异构体相比,其生物利用度约为全反式番茄红素的5倍。


3.3 食物基质:

番茄红素所在的基质在其生物利用度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细胞壁的组成以及色质体的结构(随基质而变)都会影响番茄红素生物利用度。番茄红素嵌入在水果和蔬菜的叶绿体中是限制饮食来源番茄红素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

3.4 食物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随同番茄红素一起摄入体内的其他营养物(如脂质、蛋白、膳食纤维、矿物质等)会影响番茄红素的吸收和代谢。

二价矿物质可能会通过形成不溶的脂质-皂复合物阻止番茄红素从脂质小滴向形成的混合胶束转运,从而影响番茄红素的生物利用度。

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分子质量、残基组成和疏水性能均能影响番茄红素胶束颗粒的形成,从而限制番茄红素的吸收。


3.5 宿主因素的影响:

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和代谢在不同物种间有所不同,在人类和少数哺乳动物中,大部分类胡萝卜素可以被小肠黏膜细胞完整吸收;在啮齿动物中,有些类胡萝卜素不能被吸收。

近年来几项研究表明一些宿主相关因子包括疾病状态、体质量、饮酒、吸烟、药物摄入、年龄和遗传方面等都会对番茄红素的生物利用度造成一定的影响。

有结果表明在老年受试者中番茄红素的生物利用度明显降低。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利用度存在较高的个体差异,部分原因是遗传多态性,有结果表明个体间的差异会影响血浆中番茄红素的浓度,从而影响番茄红素的生物利用度。


3.6 促进番茄红素吸收机制:

要提高番茄红素的生物利用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在加工过程中破坏细胞壁和色质体亚细胞结构,促进番茄红素的释放;另一方面,通过构建乳液、与油脂共消化等方法构建新的食品分散体系,促进乳糜微粒胶束的形成。

对食品材料的加工、乳液构建及利用番茄红素与油脂共消化均为有效提高番茄红素生物利用度的方法。


04
PART
应用领域

4.1 软胶囊:

番茄果实在经过挤压,籽粕用于压榨番茄籽油,其他果肉酱与果皮酱经过预处理喷雾干燥,制得干粉,萃取蒸馏浓缩和除味等得到番茄红素的浓缩萃取物,在提取物中加入植物油配料,壁材配制,压丸,定型,干燥,得到成品的番茄红素软胶囊。

4.2 保鲜剂替代品:

在肉类制品的长期运输和保存中,氧化作用常常会改变食材的风味和色泽,人们常用亚硝酸盐来抑制微生物滋生,延长保质期,防止腐败变质。

研究表明,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但是番茄红素这种红色色素具有抗氧化性强的特点,可以被应用来替代亚硝酸盐,是新兴的优越的保鲜剂和着色剂,添加番茄红素制品能降低肉品pH,达到抑制菌类滋生起到保鲜的效果。


4.3 功能饮料:

在食品和饮料领域,番茄红素获得了欧洲的“新颖食品”批准和美国的GRAS(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身份,其中非酒精饮料最受欢迎。GNPD数据显示,有20种新产品:面包、早餐麦片等领域7种;加工肉类、鱼类和蛋类领域7种;奶制品领域7种;巧克力和糖果领域6种;酱料和调味料5种;甜点和冰淇淋5种。将其应用于乳制品中,既保持了乳制品的营养又丰富了其保健功能。

早在1999年,罗氏公司研制的运动饮料中就添加了番茄红素的配方,后来可口可乐公司也相继推出了富含番茄红素的红色功能性饮料,可以有效缓解机体的疲劳,且具有预防延缓慢性病的功效,开发番茄红素功能性饮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4 保健品及运动补充剂:

GNPD数据显示,全球共177种含有番茄红素的补充剂新产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可查询到,获得国食健字的番茄红素的保健品有131种,其中进口保健品2种,其他均为国产保健品。这131种保健品主要用于抗氧化、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调血脂等,其中有2种是片剂,1种油剂,其余均为胶囊。 


4.5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GNPD数据显示,含番茄红素的护肤新产品有81种,彩妆51种。典型的产品如番茄红素保湿乳液等,有美白和抗衰老效果。国产产品有番茄红素美白精华涂抹剂,具有抗氧化、抗过敏、美白的功效。


4.6 其他应用:

番茄红素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类胡萝卜素化合物, 不能在人体中自行合成,须通过饮食等补充获得,在发现番茄红素的生理功能后,以色列的Ly-cored Natural Products Industries Ltd. 率先开发番茄红素产品。

另外,美国Henkel公司及日本Makhtshim公司等分别生产出了以番茄红素为主要活性成分的药品,其主要作用包括降低血压,治疗高血胆固醇,高血脂、降低癌细胞等,具有较显著的疗效。目前少见国内有应用番茄红素为药品原料的报道。 

番茄红素可作为维持人体健康的营养补充剂,日本人制成的番茄红素油树脂已广泛应用于饮料、冷食、肉制品及焙烤食品。 

由于番茄红素的特殊功能,它也是开发现代意义的功能性食品的功能因,或与其他药用植物配伍后制成药膳罐头。


4.7 各国应用情况:

天然番茄红素已经被用于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的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JECFA )2006年认为番茄红素可作为色素和营养素补充剂使用。 
欧盟2008年将含非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补充剂分为6类(氨基酸、酶、必需脂肪酸、益生菌、植物来源物质、其它类),天然番茄红素被列为“其它类”。并于2009年批准了从番茄中提取的番茄红素作为食品新成分进入市场,还批准了从番茄酱中提取的番茄红素油脂产品作为特殊治疗用食品新成分。 
澳大利亚/新西兰认为从番茄提取的番茄红素为非传统食品、亦非新资源食品,但确定没有安全问题,已批准作为食品添加剂,编号为160d,可作为着色剂和膳食补充剂使用。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Commission,CAC) 批准从西红柿提取天然番茄红素(INS No.160d)为食品着色剂,并认为不需要确定其ADI值。 
2006年美国诚信营养保健品协会(Councilfor Responsible Nutrition,USA )对番茄红素进行了风险评估,提出“观察到的安全剂量(Observed Safe Level,OSL)”为75mg/d。该评估是基于2006年前已发表并经同行评议的30余篇人体干预实验研究。

在这些实验中,最高剂量为150mg/d(连续7天摄入);其次为75mg/d(15个健康成人,持续28天);最长持续时间为140天(健康成人13.3mg/d),均未观察到不良作用,故不能推导出可耐受最高摄入量(Tolerable UpperIntake Level,UL)。根据动物实验数据所推算出的OSL为270mg/d。


05
PART
前 景


随着人们对膳食养生的关注,天然番茄红素越来越受到欢迎。除此,在饲料添加剂等方面也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番茄红素用于水产养殖,可使水产动物体色鲜艳,品质提高;与叶黄素混合制成类胡萝卜素制剂,可预防动物维生素的缺乏,各个领域创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天然番茄红素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天然番茄红素最新研究现状》 搜知料 2020-09-10

《2019年中国番茄红素行业市场现状及技术应用分析》 智研咨询 2020-05-11

《话说番茄红素》301营养科 2018-10-31 

《改善番茄红素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杂志 2020-01-02 

《浅谈番茄红素与人体健康》严镁淇  饮食保健[J]  2016,3(21): 239-240
《 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金丽芬, 张晓燕, 夏文明 海军医学杂志[J]  2010, 31(1): 91-92
《番茄红素保健功能的研究现状》闫春兰, 刘子贻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J] 2002, 31(2):139-142

*仅用于学习交流,本文中产品仅作举例用,读者不应在缺乏具体的专业指导情况下,擅自根据文章内容中的任何信息采取行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

(文章转自食品原料供需服务公众号,仅供学习参考,侵删)



联系方式
手机:18629297229
电话:029-88441130-816
Q Q:
微信扫一扫